表现盛衰和爱情的事件的概括

表 2 贾府盛衰重要事件记录表

回目事件的核心内容盛/衰之景的具体表现盛景中的衰败迹象或暗示
第十九回宝玉将元妃所赐的糖蒸酪留给袭人,却被李嬷嬷赌气吃掉,引发宝玉不满。袭人借赎身试探宝玉心意,宝玉极力挽留。宝玉与黛玉互开玩笑,宝钗出现并讽刺宝玉。:贾府作为皇亲国戚,能得到元妃的赏赐,如糖蒸酪等珍馐,显示其地位显赫,物质生活极其奢华。宝玉作为家族核心人物,生活优渥,丫鬟众多,衣食无忧,是贾府富贵生活的缩影。:李嬷嬷作为老奴,敢于倚老卖老,随意吃掉主子留给丫鬟的食物,且对宝玉多有抱怨,表现出贾府内部管理松散,奴仆逾矩,规矩败坏。袭人提出赎身,并非真心离去,而是试探宝玉,但也暗示了她对贾府前途的隐忧,以及主仆关系中忠诚度的微妙变化,不再是纯粹的依附。
第二十回宝钗讽刺宝玉不知元宵“绿蜡”典故,三人互相取笑。李嬷嬷因袭人怠慢而大骂其“狐媚子”,宝玉为袭人辩护,王熙凤巧妙化解。宝玉与麝月相处,晴雯讽刺。湘云到来,黛玉因宝玉亲近宝钗而生气。:贾府主子们有闲情逸致互相调侃,生活轻松富足。王熙凤作为管家,仍能有效处理内部矛盾,维持表面和谐与家族体面,显示其在管理上的能力。:李嬷嬷对袭人的无端辱骂,揭示了贾府内部奴仆之间的等级森严、矛盾尖锐,以及老奴对规矩的破坏和对主子权威的挑战。王熙凤虽能化解,但这种内部冲突的频繁发生本身就是管理混乱的体现,消耗着家族的凝聚力。丫鬟晴雯对麝月的讽刺,反映了丫鬟之间因争宠而产生的内耗和勾心斗角,预示着内部矛盾的激化。
第二十一回袭人向宝钗诉苦宝玉的不满,宝钗对袭人表示赞赏。贾琏趁巧姐出痘期间,与多姑娘儿私通,被平儿发现并巧妙处理,成功瞒过凤姐。:贾琏作为贾府的男主子,生活奢靡,有能力在外面寻欢作乐,表面上贾府依然维持着大家族的体面。:贾琏趁妻女患病之际私通,暴露出贾府男主子道德败坏、行为放荡的普遍现象。平儿虽然机智地处理了此事,避免了丑闻的公开化,但这种“遮丑”行为本身就说明贾府内部存在大量不可告人的丑闻和道德沦丧,家族的体面是靠少数人的掩盖来维持的。这暗示了家族道德风气的整体滑坡和管理上的巨大漏洞,腐朽气息从内部滋生。
第二十二回贾母为宝钗大办生日宴,凤姐和贾琏商议要比黛玉生日更隆重。众姊妹点戏、制灯谜,贾政看到灯谜后感到伤悲感慨。宝玉在灯谜活动中对禅机有所领悟,后被黛玉宝钗点醒。:贾母为宝钗庆祝生日,大摆筵席,凤姐和贾琏商议着要比黛玉的生日“高出一等”,这集中体现了贾府雄厚的财力、对家族成员的重视以及维持大家族排场的决心。:贾政在看到众姊妹的灯谜后,感到“伤悲感慨”,这些灯谜(如“阶下儿童仰面看,纷纷坠落如花雨”)似乎预示了她们未来的不幸命运,这是一种对贾府未来衰败的强烈谶语和心理预示,暗示了家族气运的衰落。宝玉对禅机的领悟,以及他与世俗的疏离,也暗示了他作为家族继承人缺乏对家族责任的认知和担当,这对于一个大家族的未来而言是危险的信号。
第二十四回宝玉与鸳鸯玩笑被袭人劝阻。贾芸求助凤姐,最终得到到园子里种树的差使。小红因被排挤而心灰意冷,但对贾芸产生好感。:贾府依然门庭若市,贾芸这样的远亲也来求助,显示贾府在社会上的权势和影响力仍在。王熙凤作为管家,仍能随意安排差事,体现其管家权力。:贾芸求贾琏办事无果,转而求助凤姐,暗示贾琏办事能力不足,或贾府内部办事效率低下,人情关系错综复杂,办事需靠关系而非规矩。小红作为丫鬟,因被秋纹、碧痕排挤而心灰意冷,并逐渐将心思转向外部的贾芸,暗示了贾府内部奴仆的离心倾向和对贾府前途的不确定性,内部管理出现裂痕。
第二十五回贾环因嫉妒宝玉,故意推翻烛台烫伤宝玉。赵姨娘勾结马道婆使用魇胜法害宝玉和凤姐,二人中邪几近死去。关键时刻,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出现,用通灵宝玉治好了邪症。:贾母、王夫人等对宝玉和凤姐的病重表现出极度的关切和悲痛,贾府上下为之震动,体现了家族成员间的深厚情感(至少是表面上的),以及对家族核心人物的重视。:贾环的嫉妒和赵姨娘的恶毒,以及她们勾结马道婆使用魇胜法,直接揭示了贾府内部严重的家庭矛盾和道德败坏,亲人之间互相残害。这种内部的阴暗斗争,比外部的威胁更具破坏性,预示着家族的自我毁灭。虽有仙人搭救,但这种“邪气”的入侵,象征着贾府气运的衰弱和“末世”的到来,暗示了家族内部的腐朽已深入骨髓。
第二十六回宝玉病愈后奖赏奴仆,却未奖赏红玉,红玉心思逐渐转向贾芸。贾芸将手帕传给红玉,二人情感升温。宝玉与黛玉借《西厢记》玩笑,惹恼黛玉。薛蟠假托贾政之名骗宝玉外出。黛玉夜访怡红院被晴雯误拒。:宝玉病愈后,贾府上下松了一口气,并对奴仆进行奖赏,表面上维持着主仆和谐的景象。:宝玉对红玉的忽略,导致红玉对贾府的失望和对外部贾芸的依附,再次印证了奴仆的离心倾向,以及主子对下人关怀的不足。薛蟠假借贾政之名骗宝玉外出,反映了贾府内部规矩的松懈和对主子行为的放任,以及男主子们行为的越轨。黛玉夜访怡红院被晴雯误拒,反映了贾府内部管理上的混乱和丫鬟的傲慢,也加剧了黛玉的孤独感和悲剧命运,暗示了内部沟通的障碍。
第二十七回芒种节女孩子们饯花神。宝钗在滴翠亭听到坠儿和红玉谈论手帕之事,机智地掩饰过去。黛玉因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伤心落花,埋葬在沁芳桥畔,并口吟《葬花词》,宝玉听后痴倒。:芒种节饯花神,女孩子们集体参与,体现了贾府生活的雅致和富贵闲适,以及对传统习俗的遵循,表面上依然是诗情画意的大家族。:宝钗在滴翠亭偷听到坠儿和红玉谈论私情(手帕之事),并巧妙掩饰,这再次揭示了贾府内部奴仆私通、行为不轨的现象,以及主子们为了维护表面体面而不得不采取的“遮丑”策略,家族内部的道德败坏已是常态。黛玉葬花和《葬花词》集中表达了她对生命、青春、爱情的悲观预感,以及对寄人篱下命运的悲哀,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强烈暗示了贾府盛极而衰、繁华终将凋零的命运。宝玉听后痴倒,也反映了他对这种衰败的敏感和无力。
第二十八回宝玉因《葬花词》悲伤,与黛玉解开心结。宝玉在冯紫英家与蒋玉菡、云儿等人喝酒唱曲,并与蒋玉菡交换汗巾。元妃的赏赐中,宝钗和宝玉的物品相同,引起黛玉嫉妒。:贾府依然能够维持体面的社交活动,宝玉能出席冯紫英家的宴会,并与戏子蒋玉菡结交,体现了贾府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交际圈的广阔。元妃的赏赐也显示了贾府与皇室的紧密联系和恩宠,表面上家族仍受皇恩。:宝玉与戏子蒋玉菡交换汗巾,并拿错袭人的汗巾,这在封建礼教下是逾矩行为,暗示了宝玉行为的放荡不羁和对规矩的漠视,反映了家族继承人在道德和行为上的缺陷。元妃赏赐宝玉和宝钗相同物品,加剧了黛玉的嫉妒,也暗示了贾府内部情感关系的复杂和不稳定,为未来的悲剧埋下伏笔。这种“金玉良缘”的暗示,也预示着宝黛爱情的悲剧和贾府内部矛盾的激化。
第二十九回端午节,贾母带领众人去清虚观打醮。老道士向贾母提亲被婉拒。宝玉和黛玉因提亲和“金玉良缘”之说而心中不悦,激烈争吵,宝玉气得摔玉,黛玉伤心大哭。:贾母带领众人去清虚观打醮,场面盛大,体现了贾府对宗教活动的重视和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以及家族的财力。贾府仍有能力操办大型家族活动,维持表面上的兴盛。:老道士提亲,直接点出了贾府内部对宝玉婚事的焦虑和外部对贾府姻亲关系的企图,暗示了家族在婚姻大事上的困境和被外界窥探。宝黛因金玉之说而激烈争吵,宝玉摔玉,黛玉大哭,这是贾府内部核心人物之间情感矛盾的集中爆发,预示着家族内部的巨大裂痕和不稳定因素。这种情感的撕裂,比物质的衰败更早显现,是家族走向衰败的深层原因,也反映了家族内部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和谐。
第三十回宝玉和黛玉口角后和好又因宝玉失言再次争吵。凤姐带二人见贾母。宝玉又因言语冲撞宝钗,宝钗用“负荆请罪”典故回敬。宝玉在王夫人处与金钏儿玩笑,被王夫人发现后金钏儿被撵出。宝玉在园中遇到龄官在蔷薇架下画“蔷”字。:贾府表面上仍维持着日常运转,主子们有闲情逸致在园中游玩,丫鬟众多,生活依旧富足。:宝黛之间反复的口角和误会,反映了他们情感的脆弱和缺乏沟通,这种不稳定关系是家族未来不稳定的缩影,预示着核心人物关系的破裂。宝玉与金钏儿玩笑被王夫人发现,金钏儿被撵,这是贾府内部主仆关系的紧张和主子们对规矩的严苛执行(尤其是在涉及声誉时),体现了人情的冷酷和权力对个体的压迫。金钏儿的悲剧预示了贾府奴仆的悲惨命运,也反映了家族内部的冷酷和缺乏温情。宝玉遇到龄官画“蔷”字,龄官的痴情和对“蔷”的执着,暗示了园中人物的命运都将被某种“情”所困,而这种“情”往往是悲剧的源头,也预示着大观园的衰落和繁华的逝去。

表 3 宝黛情缘发展记录表

回目事件概括(起因、经过)关键话语、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体现或引发了怎样的变化(该事件对宝黛个人及二人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十九回宝玉脸上沾着胭脂膏子去看黛玉,黛玉发现后替他擦去并调侃他。宝玉为逗黛玉开心,胡诌耗子精盗“香玉”的故事。黛玉:“你又干这些事。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 黛玉:“我把你这个烂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编派我呢。” 宝玉:“我因为闻见你的香气,忽然想起这个故典来。”宝玉对黛玉的特殊关怀和在意,通过胡诌故事来逗她开心,显示出他对黛玉的深情和呵护。黛玉对宝玉的亲昵调侃,也体现了两人之间无拘无束、超越一般兄妹的亲密关系。这进一步巩固了两人之间心意相通、互相取乐的独特模式。
第二十回湘云到来,宝玉与黛玉因宝钗而产生误会。黛玉因宝玉亲近宝钗而生气,宝玉试图以“亲不隔疏,后不僭先”的道理来安慰她。黛玉:“我说呢,亏了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 宝玉:“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隔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 黛玉:“我为的是我的心!” 宝玉:“你难道就知道你的心,不知道我的心不成?”湘云的出现和宝玉对宝钗的关注,引发了黛玉的醋意和不安,暴露出她对宝玉感情的敏感和患得患失。宝玉的解释虽然意在安抚,但这种解释本身也反映出他试图在黛玉和宝钗之间寻求平衡的困境,以及黛玉对“金玉良缘”的潜在忧虑,使得两人的感情关系开始出现微妙的裂痕和不确定性。
第二十三回初见《会真记》与初次葬花:宝玉在大观园内读《会真记》,落花满地,他将花瓣兜至池边倾倒。黛玉肩担花锄、手拿花帚出现,告诉宝玉落花入水会被“糟蹋”,并提出将花埋葬在花冢更为干净。两人一同收拾落花,宝玉将《会真记》递给黛玉看,并说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听后大怒,宝玉急忙解释挽留。宝玉:“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你这该死的胡说了!好好儿的把这些淫词艳曲弄了来,说这些混帐话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二字,就把眼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儿罢!要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吃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儿,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说的黛玉扑嗤的一声笑了,一面揉着眼,一面笑道:“一般唬的这么个样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也是个银样蜡枪头!”)此次事件是宝黛爱情在精神层面深化的重要体现。宝玉与黛玉一同阅读禁书,象征着二人心灵的契合和对世俗礼教的叛逆。宝玉脱口而出的“多愁多病身”与“倾国倾城貌”,既是玩笑,也暗含了他对黛玉的深切理解与欣赏,更预示了黛玉的悲剧命运。黛玉的恼怒与随后的笑,展现了她独特的敏感与娇嗔,也反映了两人之间打是亲骂是爱的亲密无间。她对宝玉的这番话并非完全抵触,反而是因为宝玉触及了她内心深处对自身命运的隐忧,以及对世俗眼光的忌惮
第二十六回宝玉病愈后,在潇湘馆窗外听到黛玉的叹息,便用《西厢记》中的词句与黛玉玩笑,惹恼了她。黛玉夜访怡红院,却被晴雯误以为是别人而未开门,黛玉因此悲从中来,开始悲悲戚戚地哭泣。宝玉:“为什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的?” 宝玉:“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迭被铺床?”黛玉登时急了,撂下脸来,说道:“你说什么?”宝玉笑道:“我何尝说什么!”黛玉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拿我取笑儿:我成了替爷们解闷儿的了!”一面哭,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宝玉心下慌了,忙赶上来说:“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好歹别告诉去!我再敢说这些话,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宝玉再次引用《西厢记》调侃黛玉,本意是亲近,却因黛玉的敏感而引发误会,显示出两人感情中潜在的脆弱和沟通障碍。黛玉夜访被拒,加剧了她寄人篱下的孤独感和对宝玉感情的不确定,使她感到被忽视和伤害,导致悲伤情绪的爆发。这事件暴露出两人感情中缺乏安全感的一面,黛玉的敏感和多疑使得两人的关系时常处于波动之中。
第二十七回芒种节,黛玉因心情不佳未参与饯花神。宝钗在滴翠亭听到坠儿和红玉谈论手帕之事,机智地掩饰过去。黛玉因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伤心落花,将它们埋葬在沁芳桥畔,并口吟《葬花词》,宝玉听后痴倒。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宝玉听了,不觉痴倒。黛玉的《葬花词》集中表达了她对自身命运和爱情前途的悲观预感,以及对美好事物终将逝去的无奈。宝玉听后“痴倒”,表明他对黛玉的悲伤感同身受,也预示了他对黛玉悲剧命运的无力感。这事件深化了宝黛之间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彼此的悲剧命运紧密相连,也为他们未来的悲剧结局埋下了更深的伏笔。
第二十八回宝玉因《葬花词》悲伤过度,向黛玉坦露心迹,消除了黛玉前夜因晴雯不开门而产生的误解。王夫人向宝玉提起“金刚丸”的药方,宝玉夸大其词,引出凤姐证明其药方有其事。后宝钗在场时,宝玉无意中说宝钗像杨妃,宝钗借小丫鬟找扇子的事以“李逵骂宋江”和“负荆请罪”的典故反击,含沙射影地讽刺了宝玉和黛玉,引起宝黛二人心虚羞愧。宝玉:“你且站着。我知道你不理我,我只说一句话,从今以后撩开手。”黛玉:“当初怎么样?今日怎么样?”宝玉:“嗳!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玩笑?……我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别人好。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里,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倒把外四路儿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儿上。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妹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我隔母的?我也和你是独出,只怕你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一番心,有冤无处诉!”黛玉:“是了。必是丫头们懒怠动,丧声歪气的,也是有的。”宝玉:“从来没听见有个什么金刚丸!若有了金刚丸,自然有菩萨散了!”宝钗:“想是天王补心丹。”宝玉:“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也富胎些。”宝钗:“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做得杨国忠的。”宝钗:“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这叫做‘负荆请罪’。”凤姐:“这么大热的天,谁还吃生姜呢?……既没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呢?”宝玉对黛玉的真情告白,暂时解开了黛玉心中的疑虑,使两人的感情短暂地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黛玉感受到了宝玉的真心。但宝玉和宝钗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宝钗借典故的讽刺,再次凸显了“金玉良缘”的压力和宝黛感情面临的外部挑战,也展现了宝钗的机智和城府。凤姐的“生姜”比喻则巧妙地点出了宝黛宝钗三人之间的暗潮涌动,预示着复杂的情感纠葛。
第二十九回端午节,贾母带领众人前往清虚观打醮。老道士因提亲一事提及“金玉”之说,恰被宝玉和黛玉听到,引发了他们激烈的争吵。黛玉因嫉妒和不安而口不择言,宝玉气愤之下,摘下通灵宝玉狠狠摔在地上。宝玉:“你越说越远了,你也不用提什么金玉的,我只认得我的玉。”黛玉:“你的玉,我的玉,都是那劳什子!”宝玉:“你敢是嫌我这玉不好,所以才说这话!” 说着,便把那玉摘下来,狠狠的摔在地上。这次“摔玉”事件是宝黛爱情发展中的一次重大危机。老道士提亲和“金玉良缘”的说法,直接触及了黛玉敏感的神经,引发了她对宝玉感情的不信任和对自身地位的不安。宝玉的摔玉行为,既是冲动和愤怒,也是对黛玉误解的绝望反抗,但同时也深深伤害了黛玉。这次争吵暴露了两人感情中极度的脆弱和不成熟,以及他们对外界压力的无力应对,预示着他们感情的悲剧性结局。
第三十回宝玉和黛玉在“摔玉”事件后和好,但随后宝玉因不慎提及“做和尚”的失言,再次激怒了黛玉,黛玉用指头狠戳他额头并再次落泪。随后宝玉来到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因金钏与宝玉调情,将其逐出。宝玉在花园中看到龄官在地上画“蔷”字,并被雨淋湿,关心之下出言提醒,不料自己也被淋湿。他回到怡红院,误将开门的袭人踢伤。紫鹃:“论前儿的事,竟是姑娘太浮躁了些。”黛玉:“不许开门!”宝玉:“我就死了,魂也要一日来一百遭!——妹妹可大好了?”黛玉:“你也不用来哄我!从今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二爷,权当我去了。”宝玉:“你死了,我做和尚。”黛玉:“你这个——” (狠命地在他额上戳了一下子)金钏儿:“你忙什么?‘金簪儿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俗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告诉你个巧方儿:你往东小院儿里拿环哥儿和彩云去。”王夫人:“下作小娼妇儿!好好儿的爷们,都叫你们教坏了!”龄官(独白):“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宝玉:“不用写了。你看身上都湿了。”袭人:“那里知道是爷回来了!你怎么大雨里跑了来?”宝玉:“下流东西们!我素日担待你们得了意,一点儿也不怕,越发拿着我取笑儿了!”袭人:“我才也不是安心。”宝玉和黛玉的再次争吵,特别是宝玉“做和尚”的失言,反映了他们感情中根深蒂固的敏感和误解,以及他们之间难以逾越的隔阂,这种反复的争吵和和好,使得两人的感情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和痛苦的状态。金钏被逐事件展现了王夫人的威严和丫鬟们命运的无常,也从侧面反映了宝玉的情感冲动和不成熟。 宝玉对龄官的关心和误踢袭人,则进一步刻画了宝玉的多情善感、缺乏自制以及无意中伤害他人的特点,预示了他与周围人关系的复杂性。这些事件共同推进了宝黛感情的悲剧走向,也展现了贾府内部的矛盾与危机。

“黛玉葬花”情节分析

表 4 重要情节赏析讨论记录表

情节所在回目部分(上、中、下)情节的核心内容赏析的角度及主要语句对贾府盛衰或宝黛爱情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二十三回 (中)宝玉与黛玉共读《会真记》,并因“多愁多病身,倾国倾城貌”的玩笑话,引发黛玉娇嗔,宝玉急忙解释挽留。人物形象塑造:黛玉:“你这该死的胡说了!好好儿的把这些淫词艳曲弄了来,说这些混帐话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二字,就把眼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娇嗔、敏感、对世俗礼教的忌惮。宝玉:“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儿罢!要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吃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儿,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痴情、灵动、对黛玉的珍视与退让环境描写衬托:“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那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看。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桃花盛开与凋零,既是背景,也暗喻青春的短暂与易逝,又为后续葬花埋下伏笔。对宝黛爱情发展的重要作用:1. 精神契合的深化:共同阅读《会真记》是二人叛逆思想与纯真爱情的体现,他们能心无芥蒂地分享世俗眼中的“禁书”,表明二人灵魂上的相通与相知。这比任何物质上的给予都更能体现他们的深厚感情。2. 性格的进一步展现:黛玉的孤高敏感与宝玉的痴情率真在此次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黛玉的哭泣与转怒为笑,以及宝玉的滑稽恳求,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也奠定了他们独特的相处模式。
第二十七回 (上)黛玉听《牡丹亭》曲,引发自身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感慨,并联想到“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等诗词。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黛玉由戏曲联想到诗词,由眼前花落想到自身命运,层层递进,将感花伤己的细腻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她多愁善感、悲观宿命的性格。象征意义:“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芒种节的花神退位,象征着春光消逝,红颜易老,为黛玉的葬花行为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悲剧意味。对宝黛爱情发展的重要作用:1. 悲剧色彩的加重:黛玉听到《牡丹亭》曲时产生的强烈共鸣,以及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深沉慨叹,预示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也暗示了她自身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这为后续的《葬花吟》做了铺垫,也让宝黛爱情笼罩上了一层悲剧色彩。2. 宿命论思想的体现:黛玉从自然的兴衰中看到了人生的无常,这种悲观的宿命感是她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着她与宝玉的感情发展,使她更加珍视这份真挚的感情,但也更加容易陷入忧愁与怀疑。
第二十七回 (下)黛玉在花冢前悲伤吟诵《葬花吟》,宝玉循声而至,听到诗句后,深受感动,悲恸不已,并引发了对所有美好事物终将消逝的深沉思考。诗词借喻:《葬花吟》通篇以落花喻红颜,将花的消逝与少女的命运紧密相连。例如“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写落花飘零,无人怜惜,是黛玉自怜身世的悲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则表达了她对外部环境严酷、自身命运多舛的深切忧虑;“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更是将这种悲剧预感推向了极致,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孤独感。共鸣与延伸:宝玉听到《葬花吟》后,“不觉恸倒山坡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以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呢?…”——宝玉的悲伤不仅止于黛玉一人,他从黛玉的悲剧预感中看到了世间万物的无常与幻灭,这体现了他超越个体生命的哲学思考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对宝黛爱情发展的重要作用:1. 灵魂深度契合的极致体现:宝玉能完全理解黛玉《葬花吟》中深藏的悲痛,这种心意相通是宝黛爱情的最高境界。他不仅心疼黛玉,更将黛玉的悲剧命运延伸到自己和所有美好的事物,展现了共同的悲剧意识。2. 爱情的悲剧底色确立:黛玉的葬花行为以及《葬花吟》的吟诵,是她悲剧性格的集中爆发,也正式确立了她与宝玉爱情的悲剧底色。它预示着这对有情人终将无法摆脱“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惨结局,使得他们的爱情愈发显得凄美而动人。3. 推动情节发展:黛玉的这一举动,也使得宝玉对其情意更加深重,也为后续两人更多的情感交流和纠葛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使得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矛盾更加凸显。